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 > 正文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丨印度上古文化的宗教哲学

时间:2019-12-31 21:00     来源: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作者:南师怀瑾先生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印度文化,从公元纪元前大约二千年,到公元后大约一千年间,绵亘三千年之久,它以特殊的思想形态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世界文化史上,确实占有极端重要的崇高地位。

 

  印度文化,从公元纪元前大约二千年,到公元后大约一千年间,绵亘三千年之久,它以特殊的思想形态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世界文化史上,确实占有极端重要的崇高地位。

  上古时期的文化思想:

  1、吠陀经典:通称吠陀文化,也就是婆罗门教的文化中心时期。他们之传播教育,确定民族文化意识,完全依据吠陀经典做为中心思想。所谓吠陀经典,也有韦陀、毗陀等等多种译名。其中文义解,则相当于“智论”或“明论”。换言之,即求了知宇宙人生的智慧。它包括了三部大典:

  (1) 赞颂(曼怛罗Mantra or Sāmhita,本集。)

  (2) 净行书(婆罗哈摩拏Brahmana,婆罗门书、梵书、神学书。)

  (3) 奥义书(优婆尼沙陀、优婆尼沙昙Up-antsad,秘密书、哲学书。)

  关于赞颂方面,有四种本集,也叫做四吠陀:

  (1)《梨俱吠陀》(Rig-Veda)赞诵

  (2)《夜摩吠陀》(Yajur-Veda)祭祀

  (3)《娑摩吠陀》(Sama-Veda)歌咏

  (4)《阿闼婆吠陀》(Arharva-Veda)祈禳

  吠陀的赞颂明论:为印度宗教哲学的滥觞,它由宗奉多数神祇,崇拜天地日月风云雷雨,以及山川庶物等自然万象,作为歌咏赞颂,可以说是原始文化的泛神主义。它的宗教哲学意义,不说地狱,不说过去,也没有因果报应的观念。认为人类的灵魂不灭,躯壳死后,灵魂依旧回到夜摩天(yamanm vaiv asvatam)去。凡是祭祀神祇禳灾祈福等事,都用吠陀赞颂来歌咏它,就可得到感应。相似中国上古文化的巫祝之类,也与世界人类任何民族原始的宗教意识相同。

  渐次为了满足形而上的要求,由此而生起原人的论说。原人就是造化一切的主神,他是至高无上的一尊,他是宇宙人类的原始者,宇宙万物的形形色色,也就是原人的分化。这些也与世界人类任何民族原始的宗教意识并无二致。

  2.净行书:时代渐次进步,吠陀的哲学理论,不能尽合人们的要求,于是才有净行书的兴起,促使婆罗门阶级而形成巩固的婆罗门教。净行书的要义,大部分仍然承受赞颂明论的祭祀歌咏,祈福禳灾的方式。在它的宗教哲学方面,对于吠陀哲学中造化一切主神的原人论,加以蜕变,崇奉一个造物主宰的神,它是梵我不二的。这个主神,便是梵。梵,就是绝对清净至真的意思。人性的我,与梵我不二,相似于后世儒家的天人合一,及其他宗教的神我合体的意义。后来这个大梵的宗教意识,与梵我不二的哲学,一直深植印度哲学思想之中,直到现在的印度教和瑜伽术等,他们的最高目的,还是企求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但由崇奉净行书形成的婆罗门教,同时仍依循吠陀传统,崇拜自然伟大,采取下层阶级普遍敬奉的阿修罗、恶鬼、罗刹等神怪,一律加以尊敬。

  净行书比较婆罗门教的唯一的特点,就是加上宗教哲学的因果报应。众生业力流转生死轮回,由于宿世不同善恶的种因,便有今生各别苦乐的果报。因此还有所谓“上天堂”与“下地狱”的说法,这就是业果报应的最初来源。

  3.奥义书:继净行书之后所兴起的,就是奥义书。吠陀是印度上古传统宗教哲学的渊源。一变而有净行书,包罗丛博,为印度原始宗教婆罗门教的哲学宝典。再变而有奥义书,为印度宗教哲学,与知识分子和平民普遍的哲学总汇。当净行书的末期,印度人对于宗教和哲学的探索,已达到热情横溢,上下普及的阶段,无论男女老幼,大家都对于心灵的解脱,灵魂的追究,世界生成等问题,竭尽心力去研究。奥义书的音译,优婆尼沙陀,含有师弟对坐,秘密传授的意义。内容丰富,思想幽玄,全部概括有两百种以上。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醉心欣赏奥义书,他的哲学思想,受其影响很大,他再三赞叹奥义书:允满神圣与热情,每章读起来,都会使人引起高洁的幽思,全世界所有书籍的价值,都难比得上它的卓越与深邃。他认为这部书是他生前的安慰,死后的寄托。

  奥义书思想的特质:

  (1)它确定梵我不二:无论在形而上的造化主的本质,与形而下的自我的本质,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世界万象,本来就与我同根所生。净行书的哲学,由肉体的生命说到心灵的生命,但到此为止,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奥义书却把潜在身心内部的自我,分成五藏与四位。所谓四位,便是:①醒位②梦位③熟眠位④死位。所谓五藏,便是①食味所成我②生气所成我③意识所成我④认识所成我⑤欢喜所成我。这个欢喜所成我,就是灵魂自我的至高无上,绝对快乐的境界。

  总之,奥义书的梵我哲学,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个人的小我,超脱升华而归到大我的大梵里去,如百川汇海,点滴归宗,整个宇宙群牛,森罗万象,无非就是一个大我的变化而已。

  (2)大梵化生万象:这个世界的万象,包括天人动植飞走等生物,都是大梵的化生,它由地、水、火、风、空五大种子,化生卵、胎、热、湿、马、人、象,动植飞走等物类。好像大海扬波,变幻生出群象。它并无目的,只是游戏性地在变魔术,所以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只是一个梵我是实存的。自大梵生起世界万象的程序,约可纳为四段过程:

  第一,先由名色的我,(可以说是抽象观念的主观作用)开展这个世界。

  第二,再有太初的我,生起欲望,由于欲望的想象,才流出水、火、大地等三大原素,做成人我。

  第三,由人我的化合,进入其他群象。

  第四,由我再造世界,才有海和风,生命和死亡。梵我从生命类的顶门进入,做成人我。

  人我也就是有情的中心。所谓有情,概括很广,天人的群类,和世界上的各种生物。梵的自性有两面,一面可以始终保持本体的本位,一面发展做成一个生活的人我。换言之:一面有力量组织成人我的身体(似肉体的);另一面又变做一个生命的力量,进为有情物命(类灵魂的)。肉体的部分,有五种风与三德,五种风相似道家所谓的气机,有呼、吸、介风、死风、消化风等。三德就是喜、忧、暗。梵我被肉体和心识所包围,不得解脱,犹如禁闭在牢狱中一样,它永远在心脏内底的小空处。永久禁闭着我的有关机能,便是生气(呼吸)根、意等作用。眼、耳、鼻、舌、皮,名为知根,是认识的泉源。手、足、舌、排泄器官、生殖器官等,名为根,是意志的泉源。中间联络的主管,就是意。醒时,由五风与根等,全部都在活动。梦时,只是五风和意在活动。睡眠时,意也休止,只有五风在活动。觉位,便是解脱的境界,正是那个无喜、无忧、无痛苦、无快乐的梵我的欢喜地。

  (3)轮回与解脱:人我有情的命运,只有两条路。一是跟着现象在继续变化,便是轮回。一是返还到大梵的本位,便是解脱。有情界不得解脱,便都有天、地、空三界中轮回三道四生。三道,便是①天道②祖道——人道③兽道和地狱道。四生,便是胎、卵、湿、化四类生命。奧义书最终的目的,便是求得解脱,脱离罪恶和烦恼,就是悟得人性中唯一不二的梵净。人之所以不能还到梵净,是因为无明的障碍,反之,明了就可觉得梵净。人们怎样才可以返还梵净呢?只有修习禅定和瑜伽,抑制感觉和表象的活动,念诵梵的表征唵(嗡Om)字的密语(密咒),能够念念相续,渐渐可以把握身心,进入真净的梵我和大梵重新合一不二。

  (说明:本文摘自南师怀瑾先生《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编者依东方出版社2015年7月版点校,请放心阅读。)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丨印度上古文化的宗教哲学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