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 > 正文

“一带一路”历史上的佛教传播

时间:2019-12-31 21:09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云江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两千多年前,一条跨越亚欧大陆、连接东西方的黄金走廊开通了,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差不多同一时期,南海方向也开通了一条海上香料之路、陶瓷之路。

 

  两千多年前,一条跨越亚欧大陆、连接东西方的黄金走廊开通了,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差不多同一时期,南海方向也开通了一条海上香料之路、陶瓷之路。从此,东西方经济、宗教、艺术、文化等,通过这一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实现了广泛而持久的交融互通,也留下了与佛教有关的丰富古迹及文化交流的灿烂历史。

  (一)

  起源于印度平原的佛教,大概在公元前3世纪时,告别了炎热而平静的发祥地,跨过潺湲流淌的印度河,穿过开伯尔隘口狭窄的山路,来到了中亚一带,从而与古丝路交通线接驳,开始朝着东方以及更加遥远的中国张望。一段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佛教东传第一站为位于开伯尔隘口的罽宾。该处隘口现为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最靠北边境的山口,是古代印度进入中亚的必经之地。

  公元前115 年,张骞出使乌孙,曾派副使至罽宾,故罽宾地处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支线之上。据传,佛教传入罽宾的关键人物是阿难弟子末田底迦。贵霜王朝时期(45—250年),罽宾是佛教第四次结集经藏之地,由此集成了200卷的《大毗婆沙论》。小乘名著《成实论》的作者诃梨跋摩也是罽宾学者。故在公元前后,罽宾曾一度成为佛教向中亚乃至东亚传播的中心所在。

  佛教东传的下一站是犍陀罗。此地位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附近,曾是对佛教在中亚地区弘传起到关键作用的贵霜王朝的中心地带。犍陀罗东西跨越200公里,向来是古丝路交通的要冲,也是印度、波斯、希腊三种文明的交会之地。犍陀罗是佛像艺术的发源地,佛教信仰自此由佛塔崇拜进入到佛像崇拜的新时期。当时,犍陀罗与欧洲的贸易中,“匠奴”是重要的交易品。这些来自希腊的雕塑家来到犍陀罗后,为佛教信仰形态带来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从此,佛教传播便有了可以诉诸人们视觉的代表力量,这种传播手段更为直观。

  以贵霜王朝为中心,佛教向西传入安息,即现在伊朗、阿富汗的部分地区;向北传入康居,即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部分区域。这两处地区也处在古丝路之上,而且安息还是重要的交通汇合点。安息来华高僧有安世高。他本是安息国太子,让国于叔父,出家修道,到处游方,沿着古丝路一路东行。后汉桓帝之初(146年)来到中国,住了20多年,译出包括《法句经》在内的经律典籍174部188卷,是中国第一位译经大师。其译文“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曹魏、东晋时期,仍有安息国僧人昙谛、安法钦等人来华。至于康居国,可以联想到两位大师。一位是康僧会,东吴孙权时来到建康(今南京),是佛教传入江南地区的标志性人物;另一位则是唐代华严宗的三祖法藏,实际上的华严宗创始人。武则天赐号“贤首国师”,故华严宗亦称“贤首宗”。法藏祖先是康居国人,“累代相承为康居国丞相,祖(父)自康居来朝”。另外,南朝梁代时,还有两位游戏神通的高僧邵硕和明达,其一来自康居,其一祖先是康居国人。隋代高僧智嶷,祖先也是康居人,不过来华定居已有十余代了。

  贵霜王朝的佛教沿着古丝路继续东传,越过葱岭后,北经疏勒,传至龟兹、高昌;南经莎车,传至于阗、米兰。龟兹是古丝路北线的要地,其佛教石窟造像群东起焉耆境内,西至疏勒境内,东西绵延千里,其中以克孜尔石窟最为有名。一般认为,龟兹是佛教造像艺术东传的中转站。龟兹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有巨大贡献,震铄古今的鸠摩罗什大师即出自龟兹。另有法国学者考证,汉地佛教公元2世纪开始习用至今的“沙门”“沙弥”等词,都译自龟兹语而非梵文。

  此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南道经罽宾、犍陀罗传至于阗。公元5世纪时,法显曾路过于阗,观摩当地僧众吃饭过堂的场景:3000人进餐,几乎听不到一点声音;如要求添饭菜,用手比划一下就可以了。这种礼仪其后传入中国佛教界,并延续至今。此外,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举行的一种“行像”活动,其后传入中国,元、明之后始为“浴佛节”所替代。所以,在精神气质上,于阗佛教与其后中国流行的佛教信仰最为接近。有考证认为,很多大乘经典都是在于阗国发展完备后,才传入中国的。可以说,于阗佛教是中国大乘佛学的策源地。

  佛教东传,北至龟兹,南至于阗,沿着古丝路继续东行,最终相会于古凉州。就造像艺术而论,凉州石窟兴盛于沮渠蒙逊(366—433年)。他本是甘肃张掖人,统治北凉30多年。《法苑珠林》说他信仰佛教“专崇福业”,认为修建寺塔、修饰金宝终非久固之计,于是在凉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斵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蒙逊时期建造的佛教石窟,包括附近敦煌、麦积山和炳灵寺的石窟,其中的造像艺术明显有龟兹风格;同时,于阗流行的千佛造像也出现于凉州石窟之中。凉州造像向东影响了云冈石窟,向西则影响了敦煌石窟群。

  古凉州是南北丝路的汇合点,自然成为了佛教东传进入中土的重要中转地,同时也是中土与西域文化的交会地。东晋时,后秦的一位高僧、译经家鸠摩罗什大师,是因为被迫在凉州姑臧待了十几年,才通晓华语而后成为一代译经大师的。

  佛教自印度沿着古丝绸之陆路东传,最后的落脚点可以说在敦煌,因为这已进入汉文化为主导的地理区域了。敦煌在古丝路上充当着沟通西域与中土文明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同时也是双方互相深入了解的一扇“窗口”。从其旷古烁今的佛教洞窟建筑艺术中,能看到当时敦煌佛教的繁荣。

  印度佛教走出开伯尔隘口,进入中亚,一路东行,传播的路线与古丝路非仅高度重合,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一致。因此,古丝路非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佛教信仰传播、文化交融之路。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