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 > 正文

十六国至北魏时期的邺城佛教史迹

时间:2019-12-31 21: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何利群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邺城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东汉以后,成为河北地区(泛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中原北方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国都,也是十六国以来中原北方地区佛教传播、发展的初始地之一。

 

  内容提要:邺城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东汉以后,成为河北地区(泛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中原北方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国都,也是十六国以来中原北方地区佛教传播、发展的初始地之一。通过梳理早期佛教史料,结合近年来邺城考古的新发现,本文对十六国至北魏时期邺下佛教史迹文物进行钩沉索隐,分析了邺城地区佛教初传阶段的师承脉络和造像传统。

  关 键 词:十六国/北魏/邺城佛教

  作者简介:何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扼华北平原南北交通之要道,东汉以降,邺城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发达的农耕经济,成为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古河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公元前后传入中土的佛教于十六国时期在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得以广泛传播,由最初的星火传承渐呈燎原之势,并最终取代长安、洛阳,成为6世纪中期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

  一、十六国时期的邺城佛教

  根据文献记载,邺下佛教初兴于十六国时期。值此中原北方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之际,西域高僧佛图澄来到河北,以其德行及神异之术为后赵石勒信服礼敬,尊称为大和尚,凡事必咨而后行。佛图澄借此劝诫石勒悯念苍生、多行仁政,中原士民受益良多,官宦士族及各族百姓由是奉佛者日众。

  《高僧传》载:“竺佛图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氏……以晋怀帝永嘉四年,来适洛阳。志弘大法,善诵神呪,能役使鬼物……欲于洛阳立寺,值刘曜寇斥洛台,帝京扰乱,澄立寺之志遂不果。乃潜泽草野,以观世变。时石勒屯兵葛陂,专以杀戮为威,沙门遇害者甚众。澄悯念苍生,欲以道化勒。于是杖策到军门……勒喜曰:‘天赐也。’召澄问曰:‘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正可以道术为征……即取应器盛水烧香呪之,须臾生青莲花,光色曜目。勒由此信服。澄因而谏曰:‘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则四灵表瑞。政弊道消,则彗孛见于上。’……勒甚悦之。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于是中州胡晋略皆奉佛。”[1]

  石虎即位后,于335年将都城从襄国(今河北邢台)迁至邺城,更奉佛图澄为“国之大宝”,倾心礼敬。而民众则竞相出家奉佛、营造寺塔,从而引发了佛教史上最早的华夷之辨,其结果是佛教从制度上列入后赵供奉的宗教信仰。

  中书著作郎王度奏曰:“夫王者,郊祀天地,祭奉百神。载在祀典,礼有尝飨。佛出西域,外国之神。功不施民,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虎下书曰:度议云:‘佛是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可宜奉。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则。苟事无亏,何拘前代。其夷赵百蛮,有舍其淫祀乐事佛者,悉听为道”。[2]

  佛图澄在邺弘法期间,威望日重,声名远播。海内外名僧前来求学受教者络绎不绝,邺下佛学渐成体系,僧团规模初具雏形,佛法之盛,前所未有。澄公门下,弟子众多,既有竺佛调、须菩提等数十天竺、康居名僧,不远万里,追随闻法,亦不乏大量中土名士跨关渡河,前来受教。知名者如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法雅、法汰、法和、僧朗、安令首尼等。法雅创立格义,法汰弘教江南,法和授徒蜀中及西北,而尤以释道安最为南北人望,其博学多识,德行卓越,著述丰厚,集汉代以来般若、禅法、毗昙诸学于一身,又兼创立僧团仪式、行规戒律、礼忏仪轨等,堪称中国早期佛教发展传播过程中划时代的关键人物[3]。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