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 > 正文

佛教中国化与佛教的社会担当

时间:2019-12-31 21:17     来源:中国民族报电子版     作者:光泉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佛教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佛教始终坚持着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佛教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佛教始终坚持着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传入,不仅会对本地文化带来冲击,同时也将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向本地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否则它将失去生命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佛教不仅充分融合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并且对中国宗教、哲学、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纵观佛教的历史发展,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和朝代,佛教总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始终适应着社会、服务着社会。

  佛教初传到中国时,皇帝不允许汉人出家,认为出家与中国本土文化有突出。此后续大量佛教经典如《孝道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译出,解释了佛教大孝大爱的精神,汉人被允许出家。这一过程充分证实了佛教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并充实自己的内涵,使得佛教更具生命力。

  历史上有许多佛教中国化的公案,如观音菩萨形象的改变、弥勒化身为傅大士与布袋和尚等。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傅大士弥勒形象的出现——弥勒菩萨的形象从原典佛经上庄严的未来佛演变成傅大士,这种亦佛亦道亦儒的“道冠儒履释袈裟”的形象。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傅大士一直起着重要的代表作用,通过他舍身解厄,留发戴冠等种种行迹,可以窥见到,传入中土的佛教要坚持民族本位。另外,在梁武帝时期,他对中国佛教素食制度的建设,并适用于佛教清规戒律,对当今出家人吃素依然产生影响,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体现。

  佛教在汉代传入,经历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都是一脉相承的。儒释道文化的融合在宋明时期得到了特别发展,如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兴起。但是佛教发展到清代民初则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受日本学术界的影响,很多学者采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方法去研究佛教,引起了学术界、佛教界的诸多争论。如日本将中国的佛经、典籍认为是非佛说,认为是伪经,站在他们国家的角度来说,去中国化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天我们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持有这种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和正视。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也是佛教中国化面临的问题。

  如今,我们坚持“人间佛教”的思想和践行,民国时期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使得佛教更进一步的回归了人间性,也可以说,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拯救了中国佛教。虽然从当时来看有一定争议,但从现在来看应该是佛教走中国化道路的更好选择。

  当代佛教不仅承担了社会责任,而且更好地彰显了佛教的主体意识,如在赈灾助困、兴教助学、医疗服务、老年关怀、孤儿抚养等各个领域的公益慈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至今,全国佛教界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资金和实物,折合人民币近18亿6千万元。同时,很多寺院都开展禅七、禅修、讲经交流、辩经等传播传统文化的活动。所以一些人说佛教是“三无产品”——无信仰、无主体意识、无社会担当,这是不实之词,只能说他们对中国佛教缺乏了解。

  前几年中国社科院发表过宗教蓝皮书,例举了佛教界的主体意识、信仰活动、社会担当。如杭州每年举行的四月初八与慈善结合的托钵行脚活动、十二月初八腊八粥的发放、七月十五的孝道文化节,以及中国佛教协会在杭州举行的全国讲经交流活动,这些都客观反映了佛教的社会担当、佛教参与社会的理念,也是祖师大德一直在倡导的。所以我们今天提出的“佛教中国化”,实际上正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对历史的传承。佛教中国化与佛教的社会担当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