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 > 正文

昆明圆通寺:云南佛教文化的大观园

时间:2019-12-31 21:57     来源:民族时报     作者:李航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走进圆通寺山门,沿中轴线一直向下走,依次走过“圆通胜境”坊、弥勒殿、八角亭,到达寺院最低处就是圆通宝殿了。

 

  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曾在昆明圆通寺资料片中提到,云南省是佛教三语系俱全的省份,云南省佛教协会是一个包含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共同的佛教协会,云南省佛教协会办公地设在圆通寺,起着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枢纽作用。

  如今的圆通寺内,三语系佛殿并存,历史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交织,异彩纷呈。在为信教群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独具云南佛教特色的云南佛教文化大观园。它容纳了昆明城市发展的历史、云南三语系佛教的文化,可以说是云南佛教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佛教文化的大观园,去领略深藏其中、引人入胜的历史和文化。

  昆明城历史的大观园

  昆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圆通寺和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圆通寺和与昆明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有着许多许多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圆通寺的历史和昆明城市的发展史联系密切,圆通寺和昆明城共同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我们可以从圆通寺的历史中窥见昆明城市历史的一斑,回顾历史,去寻找圆通寺与昆明城的历史故事。

  城外的“补陀罗寺”

  根据元代李道源的《创修圆通寺记》一文记载,圆通寺原名“补陀罗寺”,“补陀罗”为梵语音译,又可译为“普陀”“布达拉”,意思是“开满小白花的山”,有象征“光明”之意,相传“补陀罗”“普陀”“布达拉”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据记载,南诏时期有一位名叫圣宣的高僧从山海关游方至昆明螺峰山(也称盘坤山,今天人们习惯叫圆通山)下,见到螺峰山山花烂漫、环境优美,非常契合观音道场的环境,便在此修建了寺庙。根据梁晓芬等撰写的《云南佛教史》可知圆通寺“建于唐宪宗元和、南诏国元丰年间(公元806—820年),为南诏蒙氏所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昆明城内最大的寺院”。

  回顾历史,在南诏(蒙舍诏)建立的时候,佛教就传入了大理洱海地区,把佛教传入洱海地区的僧人被称为“梵僧”。《南诏图传》中的“观音化现故事”讲述了细奴罗的妻子浔弥脚与儿媳梦讳面对来化缘的“梵僧”,三次把做好的准备送给细奴罗父子的饭菜布施给了他,“梵僧”为感谢她们的善意,就说了一段祝愿她们的丈夫能够建立邦国的话。当时洱海地区的大部落酋长张乐进求知道了这件事,联络了几个部落的首领,其中就包括细奴罗,一起到白崖铁柱祭天。祭天时,细奴罗家的一只鸟就飞到了铁柱上,随后又飞到了细奴罗的手臂上,张乐进求感到很惊讶。后来,他就帮助细奴罗建立了南诏(蒙舍诏)。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南诏政权的统治者有对佛教、对观音的信仰。

  后来南诏统一了“六诏”。公元763年,南诏王阁罗凤到昆明巡视,他认为昆明一带可以建立城市拱卫南诏政权,也有利于向东开疆拓土。他把建城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大儿子凤伽异。经过两年时间的营建,阁罗凤的“拓东城”就出现在滇池岸边,阁罗凤让大儿子凤伽异以南诏国副国王的身份坐镇“拓东城”。南诏统治者在修筑拓东城时,也修建了一批具有南诏佛教特色的寺院,补陀罗寺就是南诏统治者为自己崇奉的观音而建造的寺院,因此圆通寺是我国最早的观音道场之一,有1200多年的历史。

  城内的“圆通禅寺”

  南宋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国,补陀罗寺毁于兵燹,从此变为废墟。直到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地方官阿昔思、阿的术开始在补陀罗寺废墟上重建寺院。经过元人历时18年的重建,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寺院才重建完成。此次重建后的寺院规模更大、更为雄伟壮观,寺院成为了中庆府(元代昆明城亦称中庆路、中庆府)首刹,并更名圆通寺。

  时间到了明代,圆通寺得到了明代云南最高统治者的护持。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义子沐英和傅友德率军平定了云南。沐英受封镇滇黔国公,沐氏世袭罔替,从此镇守云南。沐英把“中庆路”改为“云南府”,重建昆明城,把原来昆明城外的五华山、螺峰山(圆通山)、翠湖等地都纳入新城之中。现在的昆明动物园还保存着明代的一段城墙。圆通寺就在这时被围进了城里,并一直受到了沐氏家族的护持。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沐晟、沐昂两兄弟命住持僧斗南新建了大佛殿、药师殿等。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沐晟出资资助住持僧祖净修建“凿石为道,上达山顶”的“采芝径”。沐氏还每年“赐米十石”用以供养寺庙。镇守云南的沐氏家族对圆通寺进行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使得圆通寺成为当时昆明城内最大的佛教寺院。

  清初坐镇云南的平西亲王吴三桂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对圆通寺进行修缮,把山门南移至今天的圆通街,新建“圆通胜境”坊、八角亭等,奠定了今日圆通寺的格局。吴三桂死后,其孙吴世璠于大殿后塑吴三桂像、胡国柱像、马保像。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昆明大水,圆通寺佛殿和佛像大部分都遭到了破坏,到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才得以恢复。近代云南都督唐继尧亦曾资助重彩佛像。

  时至今日,圆通寺已走过了12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昆明日新月异,日益现代化,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之中,千年古刹于1983年被昆明市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寺院。是云南省佛教协会和昆明市佛教协会的驻地,如今圆通寺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继续书写着建设“人间佛教”新的历史篇章。

  云南佛教文化的大观园

  “信知此土有深缘,圣教三车独得全”是1990年10月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昆明所写的一副对联。为什么赵朴初先生会为云南佛教写这样一副对联?让我们一起走进圆通寺,感受圆通寺的佛教文化,去探寻其中的答案。

  圆通宝殿:汉传佛教文化代表

  走进圆通寺山门,沿中轴线一直向下走,依次走过“圆通胜境”坊、弥勒殿、八角亭,到达寺院最低处就是圆通宝殿了。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7间,飞檐斗拱,开间匀称,月台宽阔,金碧辉煌。圆通宝殿是云南古建筑中体量较大的一处。殿内供奉着清代泥塑的释迦牟尼的“三身佛”。

  释迦牟尼两旁侍立着他的两个弟子阿难和迦叶,大殿内两根立柱上还侍立着善财童子像和龙女像,这表明大殿内原本供奉的不是“三身佛”,而是观音。原来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昆明的水灾,对圆通寺内的佛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大殿上的观音在水灾中被完全损毁。光绪年间重塑佛像时,才改塑了“三身佛”。

  圆通宝殿内还塑有一青、一赤两条巨龙,二龙栩栩如生。殿内东西两侧还塑有“十二圆觉”、“二十四诸天”及“十方菩萨”,法相庄严、神态各异、生动活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铜佛殿:南传佛教文化代表

  沿圆通宝殿后面的石阶拾阶而上,我们就看到了有两只神兽守护着的一座造型精美的泰式佛殿,佛殿前种着芭蕉,具有浓郁的东南亚佛寺风格,这座佛殿坐落在“咒蛟台”旧址之上。近前一看有赵朴初先生书写的匾额“铜佛殿”三个大字,还有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撰文的对联一副:“衲霞屏下蛟栖幽谷洪害鸭池,螺峰山前佛镇潮音普济昆州。”相传螺峰山下的潮音洞有蛟龙作祟,经常兴风作浪使鸭池城(即昆明城)洪水泛滥,元代高僧崇照为住持时,曾有铁符咒蛟的传说。

  殿内有1985年由泰国友人赠送的铜佛一尊,这一尊佛像为鎏金铜佛,佛像体态安详、线条流畅,具有南传佛教佛像的特点,殿内还有描绘释迦牟尼成佛的“削发出家”、“菩提悟道”、“初转法轮”、“涅槃妙境”的“佛传图”。

  据铜佛殿旁的石碑记述,铜佛殿于1987年1月开工建设,由于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溶洞横生,钻探打桩等基础工程就进行了一年半之久,主体建筑及室内外装饰工程到1990年10月全部竣工。

  铜佛殿的铜佛像前还供奉了一尊1米高的坐式铜佛,是1993年6月泰国僧王智护尊者来访时赠送的。铜佛殿内还有缅甸爱国华侨捐赠的金漆大供桌、黄铜大吊钟、铜蜡台及双耳净水碗。

  南传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因为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南传佛教在中国,仅为云南所独有,所以在省垣圆通寺会建有铜佛殿,代表着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文化。

  普光明殿:藏传佛教文化代表

  在圆通寺圆通宝殿东面,是一座藏传佛殿——普光明殿,此殿坐东向西,横开三楹。普光明殿内供奉着藏传佛教的九尊金铜佛像。中间供奉释迦牟尼,两旁供奉着莲花生大师和宗喀巴大师。

  莲花生和宗喀巴是藏传佛教前弘期及后弘期的杰出代表。莲花生是生活在公元8世纪的印度高僧,受到当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邀请,入藏传法,莲花生驻藏弘法52年,被尊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祖师。“宁玛”为藏语,意思是古旧,莲花生所传的密法为旧密法,是藏传佛教早期的教派。宗喀巴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其宗教理论被称为“甘丹必鲁”,简称“甘鲁”,这一教派就被称为“甘鲁派”,后称“格鲁派”。

  看完了圆通寺的三座主要的佛殿,我们对赵朴初先生为云南佛教所写的对联“信知此土有深缘,圣教三车独得全”应该有了了解。“圣教三车”借指的是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即汉语系佛教(汉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佛教)和藏语系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为云南所独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云南也有各自分布的地区,三语系佛教在云南和谐共生,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文化特色。三语系佛教汇聚在同一座千年古刹,在全国也不多见,原因就是云南是一个佛教文化的大观园,圆通寺是云南这座佛教文化大观园的缩影,圆通寺作为云南省三大语系佛教的中枢,对促进国内佛学交流及联络周边佛教国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国家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对外开放的辐射中心、对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昆明圆通寺:云南佛教文化的大观园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