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 > 正文

浅析初唐佛教的“和顺”思想

时间:2019-12-31 22: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范习加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佛教自两汉传人中国,经历了一个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融合的过程。隋唐时期的佛教,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伦理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佛教伦理观念,《法苑珠林》便成书于此历史背景下。

 

浅析初唐佛教的“和顺”思想
——以《法苑珠林》“和顺篇”为研究对象

  【摘要】唐初道世法师在其所著《法苑珠林》一书中,专设《和顺篇》一篇讨论“和顺”思想。其所论“和顺”思想既融合了儒家“刚柔均平”“刚柔得中”的中庸思想,又兼俱道家思想中“阴阳调天地之和”的理念,体现了唐代佛教深受本土思想影响的特征。本文拟通过对此“和顺”思想的分析,窥探唐初佛教思想的本土化规律。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期刊】《世界宗教文化》 2016年第6期

  【关键词】《法苑珠林》 道世 和顺 心性 柔软

  佛教自两汉传人中国,经历了一个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融合的过程。隋唐时期的佛教,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伦理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佛教伦理观念,《法苑珠林》便成书于此历史背景下。

  《法苑珠林》是唐初西明寺道世法师所撰。道世,俗姓韩,字玄恽,因避太宗讳,多以字行。原籍伊阙(今河南伊川),因祖代为官,遂居长安(今陕西西安)。12岁在长安青龙寺出家,研习律学。与道宣律师是同学,俱师从律学大师智首门下学习。隋大业十一年(651),二人“升坛之日,同师受业” ,《律宗琮鉴章》谓其与道宣同为智首律师“门下二英”。后道宣弘扬《四分律》,道世“且旁敷,同驱五部之车,共导三乘之轨” ,主要著作除《法苑珠林》外,还有《诸经要集》二十卷、《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金刚经集注》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奉命回到长安,开始组织译经工作。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前后,道世法师也参与了玄奘法师的译经工作。此次译经的经历,使其有机会见到大量的佛教典籍,但同时也感到佛典浩繁。道世在《法苑珠林》一书中曾指出:“经论浩博,具录难周;记传纷纶,事有广略。所以导达群方,开示后学,设教缘迹,焕然备悉。训俗事源,爵尔咸在。搜检条章,讨撮枢要,缉缀纸笔,具列前篇,其余杂务,汲引济俗,现可行者,疏之于后。冀令昏昧渐除,法灯遐照也。” 据此可知,道世编纂《法苑珠林》一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僧众行文翻检之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为广泛的宣传佛教思想。

  《法苑珠林》是一部总括“大藏经典,旁摭世间坟籍,卷帙繁多而事理淹博的大型佛教类书” ,全书共一百卷(《嘉兴藏》作“一百二十卷”),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全书约一百多万字,分为一百篇一百篇六六八部,始自《劫量篇》,终于《传记篇》。在第四十七篇《和顺篇》,道世法师以佛教经典为主要依据,兼引儒、道等相关理论,对“和顺”思想进行了分层次讨论。首先对“和顺” 品质从心性论的角度进行了定义,其次论述具备此品质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最后论述“和顺”思想有助于人与人、国与国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