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 > 正文

隋唐时期佛教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之探讨(2)

时间:2019-12-31 21:38     来源:《科学与无神论》     作者:渗徐颖 缪方明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隋唐时期为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且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也与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僧人为弘扬佛法,矢志西行取经,翻译并撰述了大量注疏行记,从中可以发现一些与科技有关的知识。

  二、佛法深广圆融推动科技发展

  其实,隋唐时期佛教对科技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翻译的佛经中包含很多与科技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且体现在佛法教理本具的圆融无碍精神。佛教历史悠久,佛经浩如烟海,佛法深广圆融,以上我们仅列举了佛教经籍中有关科技知识方面的极少数例子。自佛教传人中国,历经了与传统儒道文化之拒斥、渗透、融合的数百年,至隋唐完成了自身的中国化进程,不仅形成了天台、法相、华严、净土、禅、密等独具特色的诸家宗派,而且援孔孟老庄入佛,将“消极遁隐、涅粲解脱” 的“心外佛” 一变而为“深人世间、解救众生” 的“心内佛”。此时的佛教不再远离尘俗,而由“山林”步入“闹市”,关注“有漏皆苦” 的芸芸众生,并引导受众确立“正知正见”,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等理念。可以说,正是佛教这种强烈的人世转向为其介人科技研究、推动科技发展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佛教的这种“以人世心做世间事” 的普世情怀更是人间佛教理念在俗世实践层面上的有力彰显,而佛教的这种人间化的价值取向也为佛法久住世间、为众生作依怙、为科技精进发展提供精神资粮。

  佛教是智慧之教,其之所以能在隋唐时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笔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佛法特有的圆融精神。因为虽然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是随着佛教传播到中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佛教徒的根本目的绝不是发展科技,而只是将其作为弘法利道的“方便法门”。他们“非常清楚‘道无术不行’,传道必须要有‘术’做桥梁、媒介,而新鲜的科学技术就包含在‘术’中。”⑤ 同时,这种行之有效的传教方式又不与佛法的根本宗旨相违背。佛教凭借其教理的融摄性、规则的协和性、处世的应变性而得以在中国这方广袤的国土扎根下来,并且在适应的过程中不断作出了契理契机的调整和发展。诚然,佛教义理中不仅涵盖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开示与涅椠解脱的证得,还有“对各种实用知识的记录,也有有利于科学探索和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认知世界的合理成分,如对事物及其现象正确的认知态度、辩证的思维方式、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等等,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利乐有情的思想,有利甚至促使佛教信仰者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技术的掌握。”①

  由于大乘佛教积极主张慈悲利生,视“五明”为佛门弟子所必须学习与掌握的基本技能。宣称囊括“五明” 的佛教对我国早期的天文、建筑、化学、医药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五明” 之内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最密切的要属工巧明和医方明。工巧明泛指世间诸般生产活动和学问,涵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耕、纺织、工艺、建筑等应用技术。医方明主要是有关医术、制药及咒法之学,相传释迦牟尼曾要求信众“广施七法” 中便有一法为“常施医药以疗救众病”。隋唐时期的众多高僧翻译了大量有关佛教医学的经籍,其中既有与佛教教义结合的医学论著,也有对中印医药学知识总结后撰写的纯粹医学著作,这些都对医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显著贡献。此外,佛教中提倡的严守五戒(盗、杀、淫、妄、酒)、修习止观、倡导素食等理念与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并不相违背。如薛克翘在其《佛教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就有提到佛教与古代健身养生,他认为“中国健身养生术中,有属于佛教的一个体系,或者说,中国古代的健身养生术中,融合有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智慧,其中包括对印度古代健身养生术的吸收和改造。”② 自此,我们可以推断佛教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古代的养生术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应当说,隋唐时期可视为中国佛教发展之集大成阶段,且这一时期的佛教也在中国佛教史上书写了一页辉煌的篇章。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时,若忽视佛教对其产生的影响,则是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动因及整体面貌的。笔者较倾向于隋唐时期的佛教对科技的发展更多是一种推动作用,当然,这种推动作用一定是有限度的。因为隋唐时期佛教是依靠统治者的扶植而兴盛起来的,佛教的发展、佛教推动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自身的发展都必须为封建的社会秩序服务。可以说,佛教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已为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有关佛教通过四种途径实现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相关内容还可参阅周瀚光先生主编的《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⑧ 一书。总之,佛教以其圆活无滞的处世方式和慈悲为怀的人道精神为隋唐时期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先驱之一李约瑟先生却夸大佛教教义中的“空”、“幻”学说并将其看作是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对此,我们暂且不论佛教义理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但就“空”、“幻”这两个概念来看,其涵盖的思想就异常丰富,且佛教教义深广复杂,仅仅抓住佛教教义的核心之一“空”、“幻” 学说就断定佛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起的是强烈的阻碍作用,这一结论未免有失偏颇,值得进一步的商榷。何况佛教徒在寻经问法的同时,也将西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古代中原地区,且佛教僧侣又间接地参与了一些生产生活的技术实践,这些都能表明佛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之功不可没(我们这里提到的中国古代科技包括隋唐时期的科技)。那么,有关佛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影响之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马忠庚先生于此作出了回答,他认为这种影响“主要应从佛教徒的宗教实践和佛教的教义两方面来考察,从佛教徒的宗教实践来看,佛教对中国古代科学,特别是技术方面起到的主要是促进作用;从佛教的教义来看,佛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有利或促进的因素,也有抑制甚至是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① 《方立天文集》第7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② 在《大正新修大藏经》内,就佛经中天文学及其相关内容看,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类:(1)数与度量概念;(2)宇宙论;(3)星宿体系;(4)日月及有关内容;(5)五星、七曜及九执。其中星宿体系、日月及有关内容、五星、七曜及九执这三类内容,基本集中在密宗经典中。(具体可参见钮卫星之《西望梵天: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一书。另外,汉译佛经中,七曜指日、月及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再加上罗喉、计都这两个假想的天体,构成所谓的九执,专用来指一种异域输入的天文学—— 主要来源于印度的历法、星占及择吉推卜之术)

  ① 有关《大衍历》与唐代另一位天文学家瞿昙悉达所译的一部名为《九执历》的印度历法这段公案之争可参考陈久金的《瞿昙悉达和他的天文工作》一文及陈遵妫的《中国天文学史》等相关论述。

  ② 马忠庚:《佛教与科学:基于佛藏文献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页。

  ③ 灌顶:《摩诃止观》卷第八(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06页。

  ④ 法慎:《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四,《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5页。

  ⑤ 马忠庚:《佛教与科学:基于佛藏文献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⑥ 义净:《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70页。

  ⑦ 季羡林:《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人中国的敦煌残卷》,《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⑧ 义净:《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70页。

  ① 马忠庚:《佛教与科学:基于佛藏文献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页。

  ② 竺佛念:《出曜经》卷第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645页。

  ③ 提婆:《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85页。

  ④ 有关这些较早发现的佛教经籍具体可参见周瀚光主编的《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一书第79页。

  ⑤ 马忠庚:《佛教与科学:基于佛藏文献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页。

  ① 马忠庚:《佛教与科学:基于佛藏文献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页。

  ② 薛克翘:《佛教与中国文化》,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页。

  ③ 周瀚光:《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④ 马忠庚:《佛教与科学:基于佛藏文献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348页。

  作者简介:徐颖,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缪方明,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哲学视域下的人间佛教理论源流研究” (13CZX032)阶段性研究成果。隋唐时期佛教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之探讨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