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 > 正文

僧伽生平和僧伽信仰考(3)

时间:2019-12-31 21:38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作者:孙应杰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本文从唐代道宣律师所记载的僧伽参加佛教活动的史料入手,考证了僧伽的生平,将其明确划分为四个时期。

  二、僧伽生前的交往关系

  从僧伽的生平经历看,他来华后所到地方之多、深入底层之久、接触人群之广、济世救民之实,在唐代高僧中是绝无仅有的。他与各阶层的交往,使他积聚、拥有了广泛而丰富的人脉资源,因而生前就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敬仰。

  1.与高僧的交往。作为一个外国僧人来中土传教,首先必须被中国的佛教界所认可,才能站住脚。僧伽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一到长安,就选择终南山作为驻锡之地。终南山位居长安以南,是世人眼中的仙乡,修行之人的胜境,更是长安佛教之摇篮。自西汉哀帝时起,终南山就开始建立弘教的据点,此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长安成了中国佛教的弘传中心,终南山也成了僧侣们的栖隐修行之所和佛教诸宗的策源地。中国佛教的宗派,若将三阶教包括在内,共有九宗,其中三阶教、三论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等七宗的祖庭在长安,这七宗中有五宗,即三论宗、三阶教、净土宗、律宗、华严宗的祖庭在终南山。僧伽选择住在终南山,不仅因为环境清幽,便于静修,更重要的是便于同各宗派大德高僧来往交流,切磋融通。在这里他结识了道宣律师,两次参加了道宣举办的开坛传戒大典,并被道宣列为参加活动的第一名高僧大德。这足以说明僧伽和道宣相知颇深,关系密切。道宣门下受法弟子有千人之多,不少人当时就是一代高僧,其中文纲、弘景以及文纲的徒弟道岸后来还分别被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奉为受戒师、菩萨师。弘景、道岸还是鉴真的导师。僧伽得到道宣的赞赏和推重,也自然获得了道宣门徒的敬重。

  除了道宣师徒之外,僧伽在终南山还结识了许多高僧,就道宣所记,两次参加道宣开坛传戒大典的有三十九位大德高僧, “自外不备列名”的“将有百计”②。这就为僧伽与其他三十八位高僧及“将近百计” 的“诸沙门”和“问道之宾”交往提供了机会。事实上后来成为僧伽首徒的慧俨就是在这两次活动中相识的。慧俨在道宣的《戒坛图经》一文中名列第二十九位,当时是荆州开圣寺的禅师。圣历元年至圣历二年(699)十月,慧俨参与了《华严经》新本的翻译此经完成后他便毅然抛去名位,追随远在江淮的僧伽而去。

  神僧万回对僧伽的态度更能看出高僧们对僧伽的推许。僧伽奉诏进京,与僧伽素未谋面的万回便对他“礼谒甚恭”。③ 僧伽去世后,唐中宗“以仰慕不忘,因问万回师日:彼僧伽者,何人也?对日:观音菩萨化身也!”④ 由于此话出于万回这样一位神僧之口,唐代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普通老百姓,对僧伽是观音菩萨化身的说法深信不疑,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2.与民众的交往。僧伽把一生主要的时问和精力都用在面向民众传教弘法上,坚持与民众融为一体。他虽然到长安没几年便在佛教界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但他并没有安居京师,而是深入到底层民众中去,到荒凉贫苦、灾害频发的地方去,来往于江南淮泗之间,数十年如一日,为百姓治病祛灾,教民救民。即使他被诏进京,尊为国师,并病居于荐福寺中,仍然不辞辛劳,为民医治,“后有疾者告之,或以柳枝拂者,或令洗石狮子而瘳,或掷水瓶,或令谢过,验非虚设,功不唐捐。”① 《僧伽传》记载僧伽生前的神异事迹约有20件,其中教民救民的有l4件之多,除了上述所引的4件外,还有10件如下:劝乡民弃渔猎别图生计、劝盗舍财建寺免罪、却彼身灾则求马也、警其风厄则索扇欤、认盗夫之钱、咋黑绳之颈、寻罗汉之井、悟裴氏之溺、预知大雪、救旱飞雨。这些事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获得了民众的热烈拥戴。而且僧伽对贫苦百姓尤其关心,闻声救苦,不请自至。南宋僧人本觉所编集的《释氏通鉴》说他“请降临而不来,无邀迎而忽至”,因而江淮大地的人们对僧伽奉若神明,万众皈依,“离山阳而道俗攀依,到淮阴则舟航稽首,莫不停帆献供,息棹焚香。”② 《普光王寺碑》则记载日“普照佛光相才现,瞻仰已多,远近簪裾,往来舟楫,一归圣像,再谒真僧。”

  僧伽身在京师,心却在淮泗人民中间,他去世前遗命弟子将自己归葬淮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民永远在一起。但唐中宗为了让这位神通广大的国师保佑唐室江山永固,“即令于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养。俄而大风炊起,臭气遍满长安,中宗问日:是何祥也?近臣奏日: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恐是欲归彼处,故现此变也。中宗默然心许,其臭顿息。顷刻之间,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 《僧伽传》的这一段描述,充满神话色彩。僧伽圆寂后,京城的民众悲痛万分,当装载僧伽真身的灵车回归淮上的时候,送灵的民众塞满了大街小巷。《普光王寺碑》记日:“当是时也,佛像流汗,风雨变容,鸟悲于林,兽号于野,况伊慈子,降及路人乎!”五月五日,僧伽的灵车到达泗州,泗州人民专门为灵车开建了一座新城门,在城门四周摆满了鲜花,后来这个城门被称为香花门。

  3.与皇室的交往。淮泗民众的拥戴使僧伽的声名远播,直达朝廷。僧伽在泗州建寺还没彻底完成,唐中宗就下诏并遣使来泗州恭迎僧伽人宫。《普光王寺碑》记载为“于制造也,未缀于手,猗德名也,已闻于天。中宗孝和皇帝,远降纶诰,特加礼数,延入别殿,近益重元。”僧伽知道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皇室的支持。他决定利用这次面君的机会,请皇帝为新建的寺院题额,以借重皇家的权势,推动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欣然应诏而去。到皇宫后,唐中宗亲到内道场来看望他,僧伽没有立即请求中宗题额,他知道中宗与其说是来看望他,还不如说是来试探他。于是与中宗促膝交谈,对中宗所提的吉凶祸福等问题一一应答, “占对休咎,契若合符”⑧所言与中宗的生平际遇非常相符,从而使中宗对僧伽十分信服。之后僧伽又应中宗请求,施法降雨,解除了中宗的“忧迫”,这才向中宗提出题额之请,显得不卑不亢,极有尊严。

  甘霖普降,解除了京畿大旱,僧伽名震京师,引起中宗的妹妹、赫赫有名的太平公主的关注。其时太平公主的驸马武攸暨已生病在床多日,便请僧伽上门治病。《僧伽传》记载“昔在长安,驸马都尉武攸暨有疾,伽以澡罐水噗之而愈。”澡罐即贮水的净瓶,佛门法器之一。噗即水含在口中而喷出,亦即僧伽喷了一口水就把武攸暨的病治好了。僧伽何时为武攸暨治病,《僧伽传》没有明确的交代。笔者认为,僧伽为武攸暨治病当在奉诏进京以后。因为太平公主出生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前后,僧伽第一次到长安时为龙朔初(661),太平公主尚未出世。武攸暨当驸马在天授元年(690),④ 其时僧伽正在外行化,直到景龙二年(708)奉诏才二进长安。所以僧伽为武攸暨治病只能在这一时期。

  4.与士大夫的交往。民众的拥戴、皇室的尊崇,必然引起士大夫对僧伽的重视。僧伽济世救民的事迹也感动着、激励着贤臣名士,他们对僧伽热情歌颂,大加宣扬。李邕是唐代第一个撰文歌颂僧伽的名人。李邕,唐代著名书法家,能诗善文。景龙二年,僧伽奉诏人宫时,李邕因受五王株连,已被贬出京,先任南和令,后贬为富州司户参军。景龙四年六月,韦氏乱平,李邕即回京任左台殿中侍御史。① 僧伽人京后两人是否见过面不得而知,但他在僧伽去世后不久就回朝任官,并饱含对僧伽的一片敬仰之情,写下了《大唐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成为记载僧伽事迹的最早文献。这篇碑文,也提到了泗州官员“州牧杜公惟孝”、“长史宗公、司马卢公”、“临淮宰薛钦行等”官员。他们作为泗州的地方官,僧伽生前或多或少都与之打过交道。从碑文中可看出,这些官员对普光王寺和僧伽塔的建立都给予过帮助。

  唐代第二个歌颂僧伽的就是大诗人李白。他写下了著名的《僧伽歌》: “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中国。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增,亦不减。瓶里千年铁柱(一作舍)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嗟余落魄江淮(一作湖)久,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散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② 这首诗对宣扬僧伽起了很大作用,但后人对这首诗的真伪发生了分歧。最早提出此诗是伪作的为宋董迪,他认为李白生于武则天大足二年(大足无二年,应为大足元年,亦即长安元年),僧伽去世时方七岁,住在四川,不可能见过僧伽③。受其影响,后世文人从“嗟余落魄江淮久”而认为这首诗写于李白流离于江淮的晚年,其时僧伽已去世数十年了,更不可能与李白当面论道,所以必为伪作。也有人认为诗是李白所作,但诗中的僧伽与泗州僧伽不是同一人,而是一个同名的胡僧④,并引明代僧人释镇澄万历年间所撰《清凉山志》“僧伽神异” 条材料为证:“唐梵僧僧伽师,南天竺人,持文殊五字咒,多神异。唐天宝间,来游清凉,不入人舍,夜坐林野,携舍利瓶,夜则放光。尝人定于中台之野,天花拥膝,七日乃起。经夏,还天竺,达长安,李太白作歌赠之。”⑧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