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 > 正文

康萨仁波切与能海法师的师徒往事兼论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3)

时间:2019-12-31 21:41     来源:《西藏研究》     作者:邱熠华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民国时期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民族团结的民意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能海法师作为中国现代佛教界著名人物,为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能海第二次入藏学法及迎请康萨仁波切赴内地弘法

  1940年,能海法师从由西藏返回内地的汉僧慈清法师(1912~1978年)①处得知,康萨仁波切愿来汉地传法。能海闻之甚喜,决定二次人藏,迎请康萨仁波切来内地。能海法师在成都购置了大量备印藏经的纸张、缎子、哈达、茶叶等,带领弟子多人,于5月6日从成都近慈寺出发,第二次赴藏②[3]。

  (一)能海法师第二次入藏学法(1940-1941年)

  能海师徒一行,途经雅安、康定、雀儿山,到达德格。起初,该地边防官不允许他们通行。能海法师遂令随行弟子普超(1903-1982年)致电康萨仁波切等,请求协助。一个月后,经康萨仁波切呈请,西藏地方政府下令放行。而边防官又因未给其财物,欲留难能海师徒。能海法师现“怒相”,地方官等顿生敬畏,乃派乌拉随送。几经曲折,终于9月间抵达拉萨 [3] 。

  到拉萨后,能海法师再次依止康萨仁波切学法。“常随喇嘛学法,喇嘛任住何处”,“悉随之”,“每日早午晚三次顶礼,不分晴雨”。1941年传大招[3]。 镯)期间,能海法师在大昭寺供佛及布施僧众一万多人,还多次在所属康村供施僧众,“诸寺莫不知有云登嘉错(能海法师藏名——引者注)者”[3]。为了让随行的弟子更好地适应和学习藏地佛教,能海法师令弟子们住在哲蚌寺,还一再教导要守寺规,不可有特殊之处 [3] 。因此,能海等汉僧除广泛布施外,尊重西藏地方的风俗习惯,遵守藏传佛教寺院寺规,也是其获得西藏僧众接纳与认可的重要原因。而藏地高僧宽容接纳入藏汉僧,悉心传授佛法,则是人藏汉僧学有所成的前提。

  康萨仁波切悉心倾力传授佛法,能海法师得“康萨喇嘛四百多种大灌顶”,“半年内传完各种仪轨,金科、护摩、坛城等无一不备”。能海法师“即得全部密教传承”,“获得宗(喀巴)大师清净法流之全部宝藏”[3]。

  (二)迎请康萨仁波切来川弘法与各界人士加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愿望

  1941年4月,能海法师致电内地佛教会,请电迎康萨仁波切来内地弘法。5月,四川省佛教会和成都佛学社致电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孔庆宗(1895—1981年)处长,请转康萨仁波切望莅临成都传授佛法,电文如下:

  拉萨驻藏办事处孔处长请转康萨上师慈鉴世界大乱日益蔓延,死亡流离,悲惨万状。正法不明,人心陷溺,祸灾之来,正未有已。吾师戒行精严,悲智无量,全川缁紫[素]景仰綦深。拟恳飞锡莅蓉,传授大法,超度群伦,开佛知见。务恳垂慈俯允,以慰人心。除电请西藏政府代为敦请,并祈能海法师代表迎接外,特电致忱悃,不胜翘企祷祝之至。

  四川省佛教会暨各丛林成都佛学社同叩。[7]

  几天后,四川省佛教会和成都佛学社再次致电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请转西藏地方政府,邀请康萨仁波切莅临成都弘法 [7]。随后,时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1884-1959年)也专门致电驻藏办事处,要求办事处与西藏地方政府接洽邀请康萨仁波切来川主持峨眉山西藏佛教道场,电文如下:

  川省各佛教团体及向传义等呈,为建立峨眉山西藏佛教道场,托能海延请康萨佛来川主持。迎请及驻锡费由信众自筹。惟非得藏政府许可,不便成行。恳代为接洽,并据能海电,同前由。希即代向藏政府接洽为盼。忠信铣③[7]

  从这份电文看,不仅四川省佛教会等佛教团体,而且时任四川省参议会会长向传义等知名人士也呈吴忠信,拟请康萨仁波切来川主持佛教道场,请蒙藏委员会代向西藏地方政府接洽。这一方面与当时内地连年战乱、民众希求安宁、各地兴起举办法会及学佛风尚有关。另一方面,国民政府自1937年底迁都重庆后,巩固西南大后方成为其现实的政治需要,通过加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增进与西藏地方的联系、稳定西南,成为国民政府的必然选择。因此,国民政府中央主管蒙藏事务的机关——蒙藏委员会也顺应各界人士对于迎请藏传佛教高僧到内地弘法的热望,出面协调迎请事宜,客观上有利于保持和加强与西藏地方的联系。

  此外,身为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的吴忠信之所以亲自过问此事,还与一年多前他奉使入藏期间,曾与康萨仁波切晤面并邀其到内地游历有关。

  1940年吴忠信人藏期间,代表中央政府完成十四世达赖坐床典礼及册封热振活佛辅国普化禅师,授予司伦、噶伦等勋章,还开展布施寺院、宣慰僧俗官员及民众等活动,以期达到“收拾人心,树立信用”的目的。吴忠信一行“既达藏境以后,凡遇寺庙,即予布施”,从1939年12月23日抵印度与西藏地方交界的春丕附近之吉格寺,立即布施供养,随后一路到下司马附近东噶寺(今亚东东噶寺)、江孜八角阙丁寺(今江孜白居寺)、浪卡子等各地寺院均予布施 [8]。抵达拉萨后,不仅多次在三大寺举行大范围的供养、布施,还频繁拜访高僧名士,致力于加强与西藏僧俗上层的联系。

  据《吴忠信入藏日记》,1940年3月17日,吴忠信曾专门拜访哲蚌寺康萨仁波切。当时吴忠信向康萨提出,“抗战终了,将来可赴内地一游”。“康萨现年五十三岁,以其精力论,尚可远行也”[8]。3月28日,康萨仁波切回访吴忠信,“并赠自绘护身佛像及氆氇等物”。康萨向吴忠信提出,希望于中央者有两事:1、维护藏传佛教格鲁派;2、西藏人民困苦,衣食不完,请转达中央予以救济。吴忠信感叹,“真仁人之言也”[8]。可见,上述1941年吴忠信亲自过问邀请康萨仁波切来内地弘法之事,应与他上一年在藏与康萨有过交往不无关系。也反映蒙藏委员会及国民政府高层,重视利用汉藏文化交流等渠道加强与西藏地方的联系。

  1941年6月20日,四川各界人士,包括省参议会议长向传义,原国民革命军23军代理军长刘肇乾,重庆大学倡建人朱之洪等四川省政界、军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又联名致电驻藏办事处,请转西藏地方政府,表达了邀请康萨仁波切来内地弘扬藏传佛教的热切愿望。函电写道:

  众生业重,咸望救拔。此间僧俗企仰藏教有如饥渴。夙钦哲蚌寺大德康萨仁波卿慈悲悯众,法雨普施,已委记[托]近慈寺法主能海法师入藏迎请,即祈贵政府劝驾东来,莅川行化,驻锡名山,建立道场。大教东来为时已至。伊此一家,当蒙惠允。专电奉恳,不胜待命之至。[7]

  这说明,当时不仅内地佛教界人士希望迎请藏传佛教高僧到四川弘法,而且内地各界人士也有这样的愿望。尤其是电文中提到的“此间僧俗企仰藏教有如饥渴”,“大教东来为时已至”等语句,都反映出当时四川省僧俗各界对学习、了解藏传佛教有强烈愿望,客观上也有助于加强内地与西藏间的联系,维护汉藏民族的团结。

  值得一提的是,邀请康萨仁波切赴内地弘法并非特例,这一时期内地各界人士、文化教育及蒙藏委员会等机关,纷纷邀请藏地高僧赴内地弘法或传播藏族文化,成为一时风气。如1936年,法尊法师第二次入藏,就是为了迎请安东格西绛白若必洛追((醐‘赴内地弘法①[9];1937年,喜饶嘉措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和蒙藏委员会的邀请,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主讲西藏文化等课程。此次,四川佛教会及各界知名人士联名邀请康萨仁波切赴内地弘法,蒙藏委员会也力图推动此事,虽然康萨仁波切终因患病未能成行,但这些事例说明,这一时期不仅内地与西藏地方的民众之间有加强佛教文化交流的强烈愿望,而且国民政府中央层面也希望通过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增进与西藏地方的联系。可以说,加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已成为当时朝野上下的共识。

  (三)能海法师离藏前接受康萨仁波切农钵法器当时,成都近慈寺多次致电,催促能海法师起程。因这段时间康萨仁波切患病,所以,能海迟迟不愿起程。康萨仁波切得知这些情况后,令能海速返,“汝速归,我即愈”,并强作藏地跳神状宽慰能海。无奈之下,能海只得准备返川行装。离藏前,康萨仁波切将平生弘法之衣物法器如法衣、钵、法螺、宝瓶、铃杵、靴子及显密法宝,全部传予能海法师,并允将到内地弘法。能海“不胜欢喜”,著徒弟照通返川后准备轿子,再来藏迎请。而能海法师接受康萨仁波切法衣法器则表示尽得其密法传承,接受衣钵之意。因康萨仁波切被视为宗喀巴密法传承的第二十八代,能海法师则被视为其二十九代传承①[3] 。

  起程返川当日,能海法师前往哲蚌寺拜别康萨仁波切,又带回约两铁箱的经书。出发后,因负责返川乌拉的藏官在拉萨附近做生意,行程迟缓,数日未出拉萨境,所以,能海法师又请人引路取捷径返回哲蚌寺,想看望康萨仁波切。可是,此时康萨仁波切已去曲水,病情加重。能海法师一路挂念康萨仁波切。藏历九月初八日,康萨仁波切因足疾圆寂于曲水解脱洲寺②。能海行至康定,始悉康萨圆寂,痛哭不止 [3]。

  通过两次入藏学法,能海法师对汉藏佛法、显密两教,融会贯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将藏传佛教的教理修法介绍到内地,译注、撰写《菩提道次第》《大威德生起次第人门津要》等经论7O余部,在成都、五台山、重庆、上海等地建立道场③,创办译经院,培养了诸多藏传佛教人才④,为近代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近现代史上沟通汉藏佛教界的代表人物。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