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 > 正文

浅谈佛教的生态智慧及实践

时间:2019-12-31 22:02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能忍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佛教在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它的基本立场是“依正不二”。所谓“依正”就是“依报”和“正报”,依报指生命依存的环境,正报指生命主体。“依正不二”是指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整体。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繁荣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一大共识。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全局工程,因此应当众缘推动、和合共济、共同担当。佛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积极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智慧、贡献力量。

  佛教的生态智慧与心灵环保

  人类满足欲望的代价归根结底是消耗、危害大自然。与急剧增长的欲望相对应的是日益贫乏的地球资源储备,以及失去平衡的生态环境。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指出:“人类的无知、贪婪和傲慢等,比起科技更为对地球有害。”印度民族英雄甘地也曾说:“地球上的资源可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但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贪婪。”

  佛教思想中蕴含有丰富深刻的生态智慧,并且付诸了相当多的生态实践。佛教认为,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贪”“嗔”“痴”,解决生态问题之道在于做好“心灵环保”,以少欲知足对治贪心,以慈悲心对治嗔心,以般若智慧对治愚痴。这是佛教生态智慧的结晶,对当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促进生态平衡有重要价值。

  生态问题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类心灵的问题。处理外在的生态问题,必须先解决好内在的心态问题。《维摩诘经·佛国品》中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表达的就是心灵环保的理念,是佛教生态智慧的核心。

  佛教的生态实践:建设人间净土

  佛教生态智慧的具体实践是建设人间净土。历史上,佛教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教义的指导和清规戒律的规范下,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佛教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提倡慈悲为怀、尊重生命、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主张勤俭节约、感恩惜福的生活理念,一直以这些理念和主张感化社会民众。

  相比于对资源无节制的开采,“生态殖民主义”和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则更加可怕。“生态殖民主义”是指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依靠资本垄断和技术优势,对本国资源进行保护,对发展中国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以消耗别国资源、污染别国环境、破坏别国生态为代价获得本国经济利益,这种行为既是对别国的生态侵害,也是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当这条不归之路越走越远时,必将导致战争的爆发。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类已经掌握了足以毁灭自己或摧毁地球的武器和手段: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出现了新的战争形式:气象战、基因战等,任何一场大规模战争都将是人类环境空前的灾难。

  佛教的和平主义传统悠久,维护和平的思想和实践丰富。佛教宣扬慈悲精神,劝导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而净化人心、稳定社会、和谐世界。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世界宗教徒和平会议、亚洲佛教徒和平会、亚洲宗教徒和平会议等组织和机构,一直将和平作为重要议题。2005 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杭州举办,如今,该论坛已成功举办四界,已成为弘扬佛教文化、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世界各国佛教界携起手来,和衷共济,为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佛教在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它的基本立场是“依正不二”。所谓“依正”就是“依报”和“正报”,依报指生命依存的环境,正报指生命主体。“依正不二”是指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整体。

  基于这种整体论的立场,佛教认为,“不败自然相,相应度无极”(不败坏环境的自然状态,人的行为须与自然生态法则相结合,人类才能得到长期生存和发展)。佛教戒律中也有很多保护环境的规定,比如,不得随意砍伐树木,不得焚烧山林。植树护林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佛教的生态价值观。

  俭朴、节约和惜福是佛教对物质生活的态度,佛教将物质享受看作是“福报”。然而即便拥有了这些“福报”,也应当懂得感恩和珍惜,否则的话,奢侈靡费、有损德行,“福报”就会减少乃至消失。

  佛教对环境的保护还突出体现在戒杀护生和素食主义,戒杀护生和素食主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土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和解决粮食短缺问题都有积极意义。佛教主张信徒日常生活粗茶淡饭、素衣素食,消除浪费,也处处体现了生态保护理念。

  正如《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宣言》指出:“世有不平,生态失衡;人有不和,行止乏仪;心有不安,贪欲不止。故和谐世界之建设,须从心开始。”佛教的生态智慧在于心灵环保,唯有做好心灵环保,方能实现人间净土。浅谈佛教的生态智慧及实践

  (作者系江西省庐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