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 > 正文

“千古之一人”:玄奘大师(2)

时间:2019-12-31 22:03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彭瑞花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梁启超誉玄奘大师为“千古之一人”,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玄奘大师 “舍身求法”的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求法路上,九死一生

  《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可谓九死一生。《西游记》的原型是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不同的是,唐僧西天取经主要靠他的弟子尤其是孙悟空的保护,而历史上的玄奘则完全靠他自己不折不挠的努力。西行求法的道路上,玄奘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凉州,玄奘遭到了告发和追捕。在玉门关,玄奘被凉州官府发出的通缉令所通缉。摆脱了官府的通缉后又遇到了偷渡的石磐陀,差点遭到石磐陀的谋害。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西行路上必须要经过莫贺延碛大沙漠,这个沙漠方圆八百里,无数人被吞噬。浩瀚无边的沙漠里,根本分不清方向,只能靠前人留下的白骨辨别,太阳炙烤下,白天寸步难行,只能选择在夜间赶路。在沙漠中不小心打翻了水袋,让玄奘陷入极度绝望的境地,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孤独的身影,无边无际的沙漠,四天五夜滴水未进,我们无法想象玄奘是凭着怎样的信念继续前进。或许在他看来,誓言不可违,宁可西行而死,不可东归而生。凭着置生死于度外的执着,他终于走出沙漠,到达高昌。

  高昌是西域的一个大国,民众信仰佛教,得知玄奘到来,高昌王如获至宝,给他至高无上的待遇,请他留在高昌。玄奘则说:“葱岭可以移动,弟子的心意也绝不会改变。我西行只为求法,不可半途而废,请国王谅解。”高昌王挽留不成便威胁玄奘。玄奘只好绝食对抗。在绝食的第4天,高昌王无奈之下只好答应玄奘西行之求,并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他西行,玄奘则承诺印度求法归来后在高昌讲经3年。离开高昌,玄奘翻越葱岭雪山,再穿越帕米尔高原,凭着坚定的信念,为了心中永不磨灭的梦想,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印度。

  孜孜不倦,扬名印度

  玄奘西行印度求法的目的地是那烂陀寺。公元631年秋,经过4年的跋涉,玄奘终于来到那烂陀寺,那烂陀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迎接玄奘。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高的佛教学术中心,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综合性学府,戒贤法师是寺里地位最高的僧人,已近暮年。玄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拜戒贤为师,学习唯识学。

  那烂陀寺有僧徒几千人,每天开设上百个讲坛,僧徒们恪守戒律,兢兢业业,大都才华出众,其中声名传扬外国者就有几百人。在这里,玄奘如饥似渴地学习佛法,很快他的学术成就已经非常人能及,成为高僧。公元632年,戒贤法师为玄奘专门开讲《瑜伽师地论》,这次讲经不仅在那烂陀寺,在整个印度都是轰动一时的大事,前后用了15个月的时间才讲完。玄奘在那烂陀寺待了5年时间,孜孜不倦,不敢浪费一丝光阴,不仅学习了《瑜伽师地论》,还学习了《显扬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中论》《百论》等,学业也日益精进,成为整个那烂陀寺佛学水平最高的僧人之一。之后3年,玄奘开始了在印度的游学,游历各地佛教胜迹,寻访高僧明师,收集整理梵文佛典。公元640年,玄奘再次回到那烂陀寺,奉戒贤之命讲授《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恰逢师子光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之后又著《制恶见论》《三身论》。公元641年,戒日王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这场辩论使玄奘一时名振印度,被尊为“大乘天”。此时的玄奘,已经完成了他在印度求法的使命,接下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返回大唐,将他在印度的所得带回大唐。

  回国译经,终成圆满

  玄奘在印度整整停留了14个年头,他从一个“留学生”成为首屈一指的佛学大师。公元641年,玄奘离开印度踏上归程。本来玄奘可以选择海路回国,避免舟车劳顿,但最终还是选择陆路返回,是为了兑现他和高昌王的约定。不过当玄奘到达高昌时,高昌已经被唐朝打败,昔日之约也成为往事。就这样,玄奘在离开大唐十七年后再一次踏上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的南线返回。公元644年,玄奘到达于阗国,他给唐太宗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请求返回大唐。不久,特使来宣旨,唐太宗不但没有问罪于他,还为他安排好归国的行程。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

  从公元627年出发西行到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前后18年时间,行程5万里,游历110多个国家,带回657部佛经,150粒佛舍利,7尊珍贵的佛像。玄奘带给大唐的是是一笔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回国后,唐太宗两次劝他入朝辅政,均遭到拒绝。在玄奘心里,他最应该做的、也是最想做的就是将带回来的佛经尽快翻译出来。

  公元645年开始,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开始了佛经的翻译工作。他在大慈恩寺、弘福寺和玉华宫开设译场,三更睡五更起,争分夺秒,呕心沥血。前后译经达19年,总共翻译佛经47部、1335卷,占唐朝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全面超越了前人。公元648年,玄奘译完《瑜伽师地论》呈给唐太宗,请他作序。太宗亲自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盛赞玄奘为“法门之领袖”,评价极高。玄奘译经数量大,质量高,在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玄奘是古代世界两大文明之间最成功的使者,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玄奘书写了极其璀璨夺目的一页。《大唐西域记》为玄奘口述,辩机笔受编集而成,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百余个国家的情况,记载了唐朝西北边境至印度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物产等,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的历史提供了珍贵文献。后人要想了解古印度和7世纪以前的印度,主要依靠《大唐西域记》。可以说,如果没有《大唐西域记》,印度人几乎无法重建自己的古代历史。今天,玄奘的古诗被写进了印度学生的教材。读过书的印度人,很少有人不知道玄奘。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曾这样评价玄奘:“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玄奘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玄奘就是其中“舍身求法”的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优秀人物。“千古之一人”:玄奘大师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