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佛教
 
栏目列表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爱父母,五不怨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吉藏的中道佛性观2019-12-31

吉藏的佛学思想是继鸠摩罗什、僧肇以来,龙树中观思想发展的一次高峰,但历代对吉藏及其相关著作和思想的研究都较少。近现代以来海内外对吉藏及其...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丨丛林制度2019-12-31

中国佛教里所谓的“丛林”,本来是禅宗僧众集团的特称,等于佛经所说的修行大众们,叫作“清净大海众”一样的意思。丛林不能通称某一个寺院,某一...

学佛初阶的误区2019-12-31

刚刚接触到佛法的时候,没有经过系统的佛法熏修,或者没有明师的引导,或者受到缺乏正信正见者的误导,或本身对佛法的误解,往往在学佛的过程中形...

南怀瑾先生:释迦牟尼“早已入了中国籍”2019-12-31

佛法自宋以后,即整个的到中国来了;印度现在已经没有了,他们现在所有的,是约百年前英国人从小乘诸国再传过去的。原始佛教精神,都到中国来了。大...

佛教常识|寺院其实不是庙2019-12-31

寺院其实不是庙。寺属寺,庙归庙。佛教传入中国已近2000年的历史了,与本土文化早已溶为一体,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光法师论儒学|论“敦伦莲社缘起序节录”2019-12-31

若不提倡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争地争城,互相残杀等邪说暴行,将以举世人民,同遭死亡之苦。若不提倡...

印光法师论儒学|论“物犹如此序”2019-12-31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故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禅诗赏析:安禅何须劳山水2019-12-31

“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参禅悟道不必强调外界条件和环境,主要决定于自身,只要你有心,有毅力,有向禅之慧根,就能灭却心头的种种...

持诵《楞严咒》的六大作用2019-12-31

如楞严经所云,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诸佛如来语无虚妄,只要你肯至诚去念咒!...

印光法师论儒学|论“人生世间,固宜各尽其伦”2019-12-31

人生世间,固宜各尽其伦。否则名虽为人,实与横行之异类,有何区别?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佛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其为尧...

印光法师论儒学|论“敦行孝友,务尽伦常”2019-12-31

所言长斋念佛外之应守规律,即是敦行孝友,务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

印光法师论儒学|论“求子三要”2019-12-31

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此三要事,务期实行。再以至诚,礼念观世音,求赐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

印光法师论儒学|论“处世立身,守经达权”2019-12-31

天下事无定,而理有定。理者事之贞干。事者理之表发。君子处世立身,守经达权,斯为得之。否则必至于违理而徇人,其失大矣。...

为什么古代高僧能够不畏艰险西行求法?2019-12-31

公元399年,是玄奘大师西行前两百余年,法显大师就以65岁高龄,历时15年,穿过雪山,越过沙漠,渡过惊涛骇浪的大海……...

从佛教四重戒说起 到底如何熄灭贪嗔痴2019-12-31

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

闻名于世藏传佛教寺庙2019-12-31

五塔寺又名慈灯寺塔,称金刚舍利宝塔,俗称五塔(蒙语名为“塔奔·斯普日嘎”)。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现玉泉区)东南部的五塔寺后街。...

印光法师论儒学|论“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清”2019-12-31

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清,何至有所不如法处?若有,则当力令断灭,方为真实行履。...

邱环:“农禅”如何打破乞食戒禁?2019-12-31

农禅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修禅方式和生存方式,它将禅僧生活、生产劳动与参禅修学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僧团生存自养问题,又不影响禅修与宗教生...

星云大师:命运并非定型 有四种方法可以改变2019-12-31

因为一切的习惯乃至业力,都是我们自己造作的,只要我们善加摄持正念、谨言慎行,仍然可以将乖舛的命运转变为美好的命运。...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丨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2019-12-31

到梁武帝的时代,达摩大师渡海东来,传佛心印的禅宗法门,便是中国初有禅宗的开始。那时信受禅宗的僧人,并不太多,据《景德传灯录》所载,正式依...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丨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2019-12-31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它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因为不一定需要文字,所以传到中国以后,就成为中国文化式的佛教了...

当代佛教僧人的形象塑造与责任担当2019-12-31

近年来,在所谓“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旗号下,许多地方从经济利益考虑,把佛教文化当成产业来办,开办佛教用品商店,高价售卖所谓开光护身符,...

“外来和尚会念经”考2019-12-31

俗语“外来和尚会念经”,又作“远来的和尚好看经”,意思是说从外边远道而来的和尚比本地的和尚学问高深,更懂经书。...

印藏中观学破“无明”论2019-12-31

原始佛教所谓“无明”乃是指主体“对于无我的无知”,也就是未能从“缘起”角度把握主体“我”而生出“我执”,故破“无明”即是破“对于无我的无...

印光法师论儒学|论“世出世间一切法,均不出因果之外”2019-12-31

世出世间一切法,均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者,谓为渺茫无稽。则成捨善因善果,取恶因恶果矣。以信因果,则战兢惕厉,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印光法师论儒学|论“因果为儒释圣教之根本说”2019-12-31

因果报应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而世人不察,或以为佛氏之言,则多方破斥,或以为浅近之义,而弁髦置之。...

清初“四僧”的禅心墨意2019-12-31

清初“四僧”是指活动于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弘仁、髡残、石涛四人。他们的书画以先贤为师,兼容并蓄,既继承优秀的绘画传统,又主张抒发个性和创...

佛光寺发现80周年:留住一段历史 守住一个传奇2019-12-31

近日,《建筑学报》“佛光寺发现八十周年”专集研讨会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举行。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梁鉴先生作为梁思成、林徽因亲属代表发言,讲...

心中有佛就不用皈依了吗?2019-12-31

相信有很多人对于“皈依”一词并不陌生,但是“皈依”是什么意思?怎样才算是“皈依”了?“皈依”以后需要注意些什么?小编找了一些与皈依相关的具有...

星云大师: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2019-12-31

因果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缘”,因才会有果报,财富、事业、交友,都是如此,都要看缘分的。这个缘是什么东西?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悟道了什...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