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 > 正文

《普门品》六度思想研究(2)

时间:2019-12-31 21:40     来源:《黑河学院学报》     作者:王小蕾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大乘佛教是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为主的“菩萨乘” ,其中心教义以“六度思想”为要。六度思想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成为后来大乘菩萨们实践奉行的典范。

  二、《普门品》中的六度思想

  大乘佛教突出菩萨的地位,而大乘佛教思想是以“菩萨六度”思想为核心,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 “我以此六波罗蜜多更付嘱汝,当正受持无令忘失。所以者何?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是诸如来、应、正等觉无尽法藏,一切佛法从此生故。”[7]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波若蜜是大乘菩萨“上求佛道,下度苍生”的必然途径和方法。《普门品》主要体现的就是以观世音为核心的大乘菩萨六度思想,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布施

  布施,梵文da^na—pa~ramita^,汉音译为檀那等,位列六度之首,是菩萨行之的重要内容,鲜明反映了大乘菩萨参与社会,普济众生,救度苦难,以宗教思想和行为建设人间净土之精神。《普门品》集中体现了以上内容,观音是众生可以依靠的神灵,可以解决众生的种种身心烦恼,以救度众生为职责。民众凡有所求,皆满其愿。《普门品》中观音被称为“施无畏者” ,布施涉及个人需求的每个方面。依照其性质可以分为世间布施与出世间布施。

  世间布施就其性质可以分为“消灾” 和“增益” 两个方面。消灾,即祛除各种自然灾害、神鬼邪魅、社会祸事及疾病瘟疫。人在社会、自然界所能遭受到的各种身心烦恼,都可求助观音,使其免除灾祸。《普门品》中说: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干国土,满中夜叉、罗剁,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增益,即满足个人的各种身心需求。民众求财,求偶,求儿女,求仕途,求生业,求聪慧,求身心安静,祈求观音,皆有所应。《普门品》中说: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众人爱敬。”[8] 只要是个人的合理身心烦恼,菩萨都会助你满愿。

  出世间布施,即帮助众生趋向佛道。菩萨随机应现, 以不同身份遍摄一切处,对不同众生说法,救度六道一切众生。凡六道众生有成佛之心,观世音以各种方便为其说法,使其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普门品》中说: “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8]。” 因此,在布施问题上,《普门品》圆融世间和出世间思想是佛教布施思想的一个“精缩本”。

  2.持戒与忍辱

  “持戒”,又作“尸屣波蕹蜜” ,持戒的一般意义是指佛制的戒律的持守,在印度有非常严格和严肃的意义,尤其是小乘各部派都有各自的戒律。广义上来讲是指作为身心行为的规范。狭义来讲,在家居士通过五戒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出家人在此基础上则有更加严格的要求,通常也需要严守《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梵网经》等戒律。但持戒则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即尸罗波罗蜜(持戒),大乘佛教的持戒与发“菩提心”有不即不离的关系,菩萨的本怀以利他为根本,观音救度众生是以自身精进与修大悲心作为起点,深契佛陀本怀的菩萨道中去践履戒律。从这一点上来说,菩萨具有大悲心,见到众生的痛苦,便会觉出是自己在受苦,因而想要设法去救度,以坚定的发菩提心与践行菩萨道为初衷。所以,对大乘佛教的持戒来说,其根本即以具足“菩提心”为本。《普门品》处处都体现出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特质,也就契合了上面所提到的大悲心为持戒的基点。菩萨发大悲心,以大智慧为引导的大智慧者,《大智度论》中也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f9l2 此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体现,也是观音誓救众生,修菩萨道的精神, 《普门品》可说是菩萨道的圣典。佛陀在成佛以前,生生世世修行六度万行,以大慈大悲的愿力转生六道之间,积功累德终成正觉。菩萨的自利与利他全部包含在这六度当中,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越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桀彼岸。菩萨乘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巢之彼岸,菩萨的职责与本愿也就是为了帮助佛陀度化救济众生的。观音菩萨以利他为主,集聚一切福德资粮,待一切具足后,才能智证平等法性。

  “忍辱”又作“羼提波蕹蜜”,意指内心能够安忍外所辱境而不生嗔恨。忍辱的现代意义较好理解,可以解释为是对众生及事物的一种宽容态度,但在佛教教义中则有更深层的含义。忍辱不仅是菩萨道实践的基础,也是成就佛道的必经之路。在六度之中, “忍辱” 是最难行也是最苦行的一度,是对慈悲心彻底的修行,同时,忍辱法门也是非常殊胜的法门。

  《普门品》中观音示现种种相度化众生,心安住于忍辱中,也不因众生的缘故而生种种烦恼,无有厌离之心,亦无退转心。菩萨在修行过程中需要具足一切善的功德,才能获得无生法忍,这是籍由教化与利益无量众生所得无量功德而至。为利益众生,观音示现一切身,乃至畜生、恶鬼等身,都能以无上忍辱遍摄一切处而发挥作用,使众生得到最大利益,减少众生在六道生死轮回中受苦。观音在面对世间各种忍辱时,始终能够安忍奉行,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推测出菩萨背后的伟大愿力。观音菩萨的誓愿始终坚守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欲,依靠的则是坚定的信念及决心,在自利利他的基础上,以忍辱波罗蜜去引发人性的善,这种引导虽非直接,但间接的力量也异常强大,以强大的互动性作为方便法门去引导大众,帮助众生,也使得大众能够见贤思齐,学习菩萨道、菩萨行。籍由于此,观音菩萨能够引领大众迈向佛法界的大道,同时亦能促使自己迈向成佛之路。

  3.精进

  “精进”又作“昆梨耶波耀蜜” ,也可作“勤”来解释。而精进的这种努力是精纯的,不染着恶的,是进取不懈怠的,因此菩萨能够升起大信心而精进佛法修行,由信心的不断增长,精进而无限扩大,便能够不断实践无量善法,利乐一切有情。对一切饶益有情众生的事业都能勇猛勤修,有无厌足的心量与永不懈怠放逸的愿行。就如同《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一样,精进是永无止息的,大无畏精神精进波罗蜜可以通达一切菩萨行愿,随缘任运而利乐一切有情。又完满地对应《普门品》中观音救度众生的本愿。

  精进是菩萨必需的美德,一切事业因为精进而成就,一切事业因为放逸而废弃。精进为六度之精神,体现了菩萨勇往直前,不懈怠的精神。

  4.禅定和智慧

  “禅定” 又作“禅那波蕤蜜” “定” 解,旧译“思维修” ,新译为“静虑”。是指静虑寂照之意,由内心的调伏,专注一境而达到无有烦恼明心见性的境界。《坛经》中说: “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即为禅定”。菩萨的禅定是要与智悲相应,一切从践行菩萨行过程中修习动中有定的境界。禅定可作为六度当中的枢纽及关键,不修习禅定,智慧无法得到。以清净心修习禅定而达到波罗蜜的境界,因此,在这一点上来说观音菩萨能够有广大智慧与悲愿来到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如果没有甚深的禅定功夫,也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教化与度化众生,禅定与其他五度一定是相辅相成的。《普门品》中,观音菩萨与佛一样时刻处于禅定之中,不动不静,由定生根本智。其化身为不同生命形态,以无量方便救度众生。

  “智慧” 又作“般若波薤蜜” ,专指超越世俗经验,无漏殊胜的智慧。智慧能够对一切事物、境界做出决断,并能够抉择邪正而达到去疑断惑的目的。佛教强调深层次的人性关怀,也是从大众内心当中以智慧开发,以解决人们在世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菩萨不仅仅自身智慧超凡,更是要把体证到的智慧回向于法界中所有众生,帮助众生也同样得到智慧,脱离生死轮回之境。《普门品》中,观音对不同众生说不同法,对同类众生说不同法,分别对治,安病授药,依据众生根机,解说不同法门。更为重要的是不但法施与众,也以智慧解决民众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以智慧力觉悟众生,使其自具智慧,依靠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